当前位置: 首页>>信息公开>>规划统计>>规划计划>>正文
临沂第三十五中学五年发展规划
2024年06月07日   临沂第三十五中学网站 审核人:

20248-20297

序言

第一章   认清教育形势  明确发展战略

第二章   加强党的领导  把牢办学方向

第三章   坚持育人为本  培育时代新人

第四章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

第五章   实施大课程观  发展课程体系

第六章   强化学科建设  推进内涵发展

第七章   深化队伍建设  打造一流师资

第八章   扩大开放办学  拓展际交流

第九章   优化行政管理  提升服务水平

第十章   践行大安全观  创建平安校园

第十一章 健全财经体系  规范资产管理

第十二章 开发信息技术  建设智慧校园

第十三章 强化宣传引领  展示三五形象

 

 

 

 

 

 

 

 

序言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实现“十”发展目标,并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阶段,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省市教育大会精神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再创业机遇期、展形象窗口期、抓规范关键期、克难题攻坚期、促发展战略期。科学编制和落实学校今后五年发展规划,对于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人文化、特色化、品牌化、信息化、现代化特色名校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临沂第三十五中学发展规划纲要(20248-20297),立足学校改革发展实际,在继承学校原有文化与价值观的基础上,对学校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试图阐明学校未来五年的战略意图、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是学校事业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认清教育形势  明确发展战略

 

一、学校概况

临沂第三十五中学位于临沂市北城新区广州路与温凉河路交汇处,20102月开始筹建,20118月正式招生,为市教育局直属的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校。学校占地101亩,总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拥有独立的图书办公楼、教师办公楼、教学楼、艺术楼、实验楼,各功能区区划、布局科学合理。学校现有10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276人,专职教师364,其中特级教师3人,正高级教师2人,沂蒙名师3人,沂蒙名班主任1人,高级教师39人、研究生118人、省市级教学能手及优秀教31人,省市级优质课评一等奖获得者54人,市兼职教研员10人。

二、发展形势

(一)发展问题和挑战

1.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提升空间还很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加强,党委、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服务水平还需提高,党组织助力教育教学提高的作用发挥还不充分。

2.在国家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形势下,新高考改革任重道远,政策研究还需进一步转变观念、下大力度、协调联动,稳步推进,创新机制,确保实效。

3.教师队伍发展不平衡,师德师风水平出现一定程度下滑,隐形四风和体罚现象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青年教师成长速度需要加快,老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有所抬头,教师缺口依然较大,名师大家和高水平的团队数量偏少。

4.人才培养创新力度还不够强,课堂教学改革推动缓慢,教学常规落实不够,德育活动安排还不够科学,师生文明素养教育需要加强,特色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学校特色发展没有得到有效彰显,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有待强化,考入名校的学生和拔尖创新型学生还不够多。

5.教科研水平亟待提高,重大标志性成果数量亟需提升。

6.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对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治理现代化需要进一步提高,部分机制已经不适应学校发展规模和速度,对外宣传、财经体系、国有资产管理、舆情危机应对等需要加强规范和设计,行政后勤管理队伍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队伍梯队需进一步优化,队伍的执行力和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7.开放办学程度还有所欠缺,高质量办学的水平和层次有待提升,校际联研办学的示范性、规范性有待增强,校际联研办学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

8.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智慧校园建设节奏偏慢,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还不高,信息化对教学、科研、管理的支撑作用不明显。

9.教职工的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与学校事业发展、教职工工作绩效的匹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发展基础和机遇

1.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和一代代三十五中人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秉承“三生万物、循韵自然、五育和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以“三五和融”党建品牌为统领,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教育理念实现重大创新,办学治校能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能力稳步提高,党的建设得到一定加强,德育工作迈出坚实步伐,课堂教学实现创新改革,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科研创新实力不断加强,特色课程体系日益完善,师资队伍实力明显提高,对外交流持续深入展开,行政后勤服务保障有力,学校正面形象有效提升,重大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这些为建设人文化、特色化、品牌化、信息化、现代化特色名校奠定了坚实基础。

2.国家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在全社会营造了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市委市政府、教育局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对三十五中更是厚爱一层,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性、指导性政策文件,为学校规范、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机遇。

3.大美临沂全面发展、南坊新区规划建设、精准教育扶贫等市级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学校加强区域合作、开放办学提供了新路径、新方向,为学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发展动力和发展资源。

4.考改革吹响了学校再发展、再创业的号角,科学技术发展与时代进步,为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机遇。

总之,今后五年是我校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矛盾叠加、亟待破解的发展问题和挑战,也有着坚实有力、前所未有的发展基础和机遇,必须敏锐把握当前形势和机遇,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开创新局面,抢占新高地,创造新业绩,获得新发展。

三、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省、市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发展抓公平、改革抓体制、安全抓责任、整体抓质量、保障抓党建,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教育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遵循五大办学理念,实施“精神立校、文化治校、创新兴校、实干强校”四大办学战略,践行大安全观等五大办学指南,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目标任务

(一)发展总体愿景

要全面实现新的突破,党建保证坚强有力,德育水平大幅提升,教学质量扎实提高,课程体系丰富多元,师资建设成效凸显,校际交流更加开放,行政服务高效务实,校园安全和谐稳定,财务资产管理规范,智慧校园效果显著,学校形象全面改观,家社资源有效统筹,规范办学依法合规,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幸福工作,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人文化、特色化、品牌化、信息化、现代化特色名校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二)发展重点任务

实现学校五年发展目标,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深刻认识发展要求,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全面整合发展资源,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聚焦重点,带动全局;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坚持分类实施,有序推进。

——以固本强基工程培养时代新人。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奠基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支部建在级部的优势,强化党员身份意识与党规党纪意识,全面推进学习型、创新型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努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当中,深入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为现代化特色名校建设提供坚强保障。二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下功夫”精准发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全过程,从中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改进德育方式,创新德育活动,课堂育德,榜样树德,规矩立德,全面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和落实行政后勤管理现代化综合改革方案,扎实推进依法治校,健全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稳步提高教职工待遇,积极践行五大办学指南,让育人环节相互渗透,让前勤后勤有机融合,加快形成现代化的管理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全面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和后勤保障作用。

——以扩建提质工程巩固教育优势。始终围绕提高办学质量这一中心,深入发展素质教育,积极培育核心素养,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狠抓队伍建设,发展课程体系,推进教育信息化,巩固历史成果,实现办学提质增效。一是持续创新教学改革,落实好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扎实推进考改革,全面加强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提高“绿色升学率”。二是发展多元课程体系“大课程观”为引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重点落实好活动即课程工作理念健全完善课程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课程主任作用,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围绕课程目标、内容、结构、评价四要素,结合社团活动、校本选修、德育活动、团活动等开发课程、研究课程、落实课程,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三是巩固北改民生工程成果,以校园操场、食堂、办公楼改造为契机,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拓展办学空间,满足群众需求,辐射优质资源,有序推进绿化、美化、信息化建设,打造全一流的集生态、科技、智慧、人文于一体的现代化校园。四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师生全覆盖。要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要加快实现智慧教育创新成果的应用和实施

——以规范提升工程推进高质量发展。将规范提升作为工作主题,全面落实上级关于教育规范提升的各项政策要求决策部署,先规范再发展,规范促发展防范办学风险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一是全面树立三十五中正面规范形象,发现美、肯定美、推广美、宣传美,全力服务于学校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氛围,密切关注舆情、广泛搜集舆情、全面掌控舆情、有效应对舆情,让三十五中好声音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是充分发挥家社资源作用,内引外联、统筹协调,做好顶层设计,加大工作力度,拓展家社网络,提升服务能力,实现家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与专业化。是促进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开展多渠道对外文化教育交流,广泛开展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学生互访等,打造一批省际人文交流品牌项目,建立一批多类别多层次的市外省外友好学校,不断扩大际交流合作广度和深度,努力培养具有沂蒙心、中国眼、世界脑的学生

 

第二章 加强党的领导  把牢办学方向

 

重构党建与育人模式,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党建为学校注入思想和文化的活力,学校发展为党建提供舞台和载体。学校教育要强化“党建+”意识,以党建为引领,重构育人模式,实现学校党建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1.坚持一个中心三个带领。一个中心:坚持以党建为统领,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结反思薄弱领域,全面加强党建工作,高效统筹党建赋能学校发展。三个带领:一是党建带业务。条件成熟时,逐步探索支部、党小组建在年级组、学科组、科室等多种形式,实现党建和业务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二是书记带班子。不断完善议事决策制度,确保党组织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职责。逐步选优配强支部书记,加强引领与培训,不断提升领导力、执行力。三是党员带教师。建立起党员从优秀教师中来,教干从优秀党员中来的人才选拔机制,让党员在教育教学中展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示范性。

2.党建融入学校文化推动明德雅行。深刻领会党对教育的要求和期望,把党的教育思想,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校文化之中,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在创办之初,临沂第三十五中学就提出了“行以至正,学以至真”的校训,新时期更是把培养具有“知书识礼的阳光学子、明德雅行的风华少年”作为培养目标。“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使命和工作主线,临沂第三十五中学将以“知书识礼”“明德雅行”来回应“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3.党建融入队伍建设引领教书育人。“党建”之势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到“党建引领强,教书育人好”。师德方面,以党性为师德铸魂;师风方面,以党纪来廉洁从教;师能方面,树先进育四有教师等三大策略。党员教师是关键少数,党性强则师强,设立“党员先锋岗”,强化“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意识。党总支要对党员教职工狠抓“保持先进性学习”“两学一做”等党内学习活动,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党的会议精神、全国和山东省教育工作会精神等等。

4.党建融入课程体系培育核心素养。党建育人要植根于和着力于课程开发和实施才有根基,才有力量,才有活力。以党建育人为引领和标高来审视、梳理和重构学校课程体系和学校德育体系,发挥好课程育人在党建育人中的作用。第一,积极开发主题校本课程,突出和渗透党建育人。第二,在德育过程中突出思想修养和品格养成,突出理想信念的价值与作用。第三,利用学校宣传渠道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活动、政策方略和英雄人物,进行隐性课程教育。第四,加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党建理论和思想,特别是加强语文、历史、英语、政治等学科教学的思想把关。第五,站稳站牢主题板报、主题班团会、升旗仪式、校报校刊等阵地,开展主题宣讲和学习活动。第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微信功能,开发微课,及时有力、灵活多样地展开党建育人。

5.党建融入教育塑造精神气质。党建育人是立体的,鲜活的,活动的,要走出“板着面孔说教”的僵化教育方式,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临沂第三十五中学贯通校内和校外,把党建融入到教育中,塑造学生“向善向上”“正气大气”的精神气质。首先,立足校内开展“立志成才”主题教育、艺术节、科技节、社团活动展示周、主题活动月等活动。其次,立足校外开展走进社区等进行职业体验和社会调查,了解国情,融入社会,增强家国情怀和爱国热情。第三,学校领导亲自上党课、上团课和作报告。

第三章  坚持育人为本  培育时代新人

 

一、坚持以德育人

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深入践行“给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的育人理念,以及“三一六德育工作体系”,努力形成全员、全程、全面、全景育人的大德育工作格局。落实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五大内容”,以及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六大途径”。坚持重过程、抓细节、强体验的原则,创新开展三五远足、三五升旗仪式、三五文化艺术节、三五长跑等精品活动,将重大德育活动办成学生的节日。推进德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将德育工作要求贯穿融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中,重视起始年级、起始学科学生习惯养成的战略作用,梳理不同年级应该强化的不同习惯,逐一养成。

二、坚持以智启人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主动适应新课标、新教材、新考,完善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求。坚决克服“五唯”顽疾,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念和教育评价导向,构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师生发展活力,持续提高“绿色升学率”。

三、坚持以体健人

开展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监测,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开齐开足体育课,改进体育教学,做到“教会”“勤练”“常赛”,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落实每天体育活动至少一小时的刚性要求,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学生视力健康干预工程,减少“小胖墩”“小眼镜”。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适,培育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四、坚持以美化人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建立美育课程刚性管理机制,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通过专兼结合、加强培养、岗位激励等举措,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美育器材配备标准,加快推进美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坚持面向人人、重在素质,不断丰富学生的艺术实践,把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结果作为考核评价重要指标,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

五、坚持以劳树人

建立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找好载体,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抓好日常家务、手工制作、非遗传承、学工学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强劳动教育。用好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加强职业启蒙教育,抓好综合实践基地建设,依托社会力量和各行各业的专业力量建设学生劳动实践基地。

 

第四章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

 

一、有序推进选题

制订海课选题指南,开发课程安排信息管理系统,加大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海课选题运行机制。探索建立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加强海课选题的班级管理和集体主义教育,强化任课教师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主管理作用。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适应新课程改革和考综合改革,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落实好“三三三”教学法,全面推行“周备日研、两候、三情、四声、五实、六度”好课体系,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减少讲和听,增加说与;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增强物、化、生、实验室的建设,提高实验室的数量和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开展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和学习的融合共生。

三、优化教学组织管理

深入理解课程改革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与评价。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科学安排每学年授课科目,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优化统考统测和日常考试,加强考试数据分析,认真做好反馈,引导改进教学。加强教研工作,创新教研方式,营造民主、开放、共享的教学研究文化,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形成教学风格和特色。

四、完善综合素质评价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建立完善的学生成长电子档案、学生健康电子档案等,形成全过程数据。加强对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体质达标、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方面的评价,强化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导向作用,驱动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成长过程,引领其制定个性化的生涯规划。

 

第五章  实施大课程观  发展课程体系

 

一、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

根据国家及省市要求,结合推进考综合改革,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落实好国家课程方案。依据国家课程设置要求,结合办学目标、学生特点和实际条件,制订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实施规划。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和选课指导制度,提高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努力建设成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并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对口帮扶薄弱中。

二、健全完善学校课程管理

依照普通中课程方案,合理安排三年各学科课程,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推进学校与联盟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促进融通。加强课程实施监管,落实校长主体责任。严格学分认定管理,对未按课程方案修满相应学分的学生,不予颁发中毕业证书。

三、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

树立“时时有课程、处处是课程、人人皆课程”意识,围绕“普通考、学科奥赛、艺术体育、创新实践、家校共”五大发展战略,制定学校特色课程建设计划,建立具有开放性、构建性、综合性的大课程体系。坚持以校长、年级主任、处室主任、学科中心教研室主任、教师、学生、家长等为参与主体,挖掘课程资源,创设实施条件,积极开发、开设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生涯课程、家长课程、研学课程、社团课程等,形成多样、丰富、可选择的课程体系,通过不断开发—实施—评估—反馈—改进—完善的过程,实现从“用教材教人”到“用课程育人”的转变。坚持共建共享,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联合开发课程资源,设立实践基地,科学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系统规划校内外课程资源的使用,提高课程资源的有效性和利用率。

 

第六章  强化学科建设  推进内涵发展

 

一、让学科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实体

学科中心教研室与行政处室、年级部为平行处室,其主任是学科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其副主任兼任年级学科主任,是年级学科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学科与年级间的纵向管理与横向管理,以及教师教科研中心等行政处室的宏观指导服务,形成纵横相连、条块结合的三维教学管理网络。

二、让学科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本体

学科中心教研室定期举办学科会议、主题讲座和专题培训,强化学科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培训,对老师们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查漏补缺、扶正纠偏,并长期跟踪校正。加强优秀教师的示范课、观摩课、汇报课、公开课和学科报告等,进行规范指导和示范引领。利用好中国著名中学科建设协作组织以及对外学科报告会、外出讲学等平台,积极深化合作交流,努力打造学科名师。

三、让学科成为教学质量提升的主体

学科中心教研室认真落实新高考改革指导思想,积极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优质校本课程。同时,统一调度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深入开展周备日研、周教研、专题教研等,全面指导课堂教学常规,严格把关教学资料组编,使教学指导能够深入到质量和内涵层面,充分保证教学质量。

四、让学科成为学校文化构建的载体

加强年级、班级学科团队的新老结合、强弱搭配,做到机会均沾、责任共担,以利于团队合作、青年教师成长、学科资源传承创新,让学科团队成为管理协作体、质量控制单元和利益共同体。学科中心教研室围绕学科宣言、师德室风、制度建设、特色项目、团队文化等,挖掘学科深刻内涵,建设特色学科文化,着力打造文化节等学科品牌活动,推动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转变。

第七章  深化队伍建设  打造一流师资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加强教师队伍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全面践行不能让形象在我这儿受损等师德师风“八大工作纪律”,组织开展最受欢迎教师评选、师德报告会等主题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二、提升专业素质能力

把教师发展作为学校的第一使命,深入推进请进来教、走出去学、推出去讲、扶上台赛、沉下身读、静下心研的六大教师发展路径,严格落实备、讲、批、辅、考、评、组、研八大教学环节的常规要求。为营造“名师大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和良好氛围,要发挥好教科研中心职能,协同多部门健全各类型、各学科、各层次的培养培训机制,推动教师终身学习、自主发展,引导教师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打破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固有结构和边界,建立起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开放式知识体系。

三、着力提升队伍质量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抓好班主任、研课主任、中层干部等关键队伍建设,并带动和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按照“德能勤绩廉”的标准选好中层干部、培育好中层干部,充分发挥中层干部承上启下、纵横协调的作用。按照“励志达人、备考专家、心理顾问、调控能手、陪同伙伴、亲密战友、学习榜样、坚强后盾、人生导师、精神领袖”的定位,强化班主任职责,做好学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按照“方向引领者、工作示范者、师德表率者、教学研究者、师资培训者、专业指导者、组务组织者、关系协调者、学科建设者、质量责任者”的定位,强化研课主任职责,引领学科队伍建设和学科内涵发展。

四、提升教育科研质量

教育科研要着眼教育教学规律,关注当今世界、现代中国教育改革潮流和发展趋势,立足身边问题,努力将基础教育领域方向性的课题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相融合,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务实高效。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自主申报立项与参与教师的项目研究相结合,使教研更加贴近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研究能力。教育科研应该立足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在研究中培养高素质的学术团队,特别是充分发挥好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更多教师建立各级名师工作室,培养一批具有自己的影响力、思想主张、个性特点和独特魅力的三五名师。

教师成长阶段目标要求:

工作03年,形成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够胜任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能够形成完整的中学科知识方法体系并顺利完成中三年的教学工作;尝试开发校本课程。

工作36年,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风格,能够独立完成公开课课堂展示工作;对课堂教学管理、班主任工作能够形成较为有效和推广的经验;对中学科的思想方法、素养教学、备考策略方面形成建设性的建议;形成自己的特色校本课程;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至少在一般性刊物上发表论文;参与课题研究工作,积累课题经验。

工作610年,成为学科中坚力量,对中学科教学工作更加深入,成为专题教学能手;胜任研课主任工作,建设优秀学科团队;胜任培养青年教师工作,成为师父,培养合格、优秀的徒弟;成为学科骨干教师,能够在学校组织的各种全国大型会议上作报告;争取市级以上课题工作;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工作10年以上的教师,更加注重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结合自己工作实践,对学科发展提出建设性、指导性建议,促进学科更好发展;更好发挥老教师的经验辐射作用;力争成为市级、省级乃至全国骨干教师、学科名师。

 

第八章 扩大开放办学 拓展际交流

 

深入结合国家发展战略,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加强宏观战略规划,创新联研化办学机制,主动适应开放办学的战略需要,打造具有际影响力的教育品牌,切实培养具有宽阔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一、全面提升联研化办学层次

成立联研化工作领导小组,认真研究相关政策,进一步理顺联研化工作机制,调动开展际交流与合作的积极性,加快学校联研化步伐。借助高端际合作平台,寻求高水平际合作伙伴,在加强与际名校的友好往来和沟通交流的基础上,继续提高际交流层次,深化际交流成效,从而进一步扩大我校在省域乃至全国的影响力。

二、全面加强际化人才培养

加快际化专业和课程建设,搭建优质际教育课程平台,引进优质际项目,继续开展与石家庄二中初中部10余所省内外中学的友好合作,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融入日常教学,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同时,利用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同“一带一路”沿线名校开展联研办学,吸引接纳学生“走进来”,鼓励支持学生“走出去”,培养出更多具有宽阔视野、能积极参与竞争与对话的联研化人才。积极利用好各种政策与机遇,切实加大对骨干教师学和短期培训的支持力度,有计划选派优秀中青年管理干部赴外高水平学校学习研修,拓展学校教师的教育视野,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联研化教育团队。

 

第九章 优化行政管理 提升服务水平

 

以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引领,既立足当前,深度聚焦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又着眼未来,科学规划适应未来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保障,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创新机制,全面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和后勤保障作用

一、优化治理机制

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制定和落实行政后勤管理现代化综合改革方案,厘清管理服务部门内部职能界限,理顺部门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探索适应三十五发展内部治理机制,构建科学规范顺畅的管理服务机制,努力破除制约学校发展的内部管理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推进质量管理、科技管理、节约管理、文化管理、平安管理工程,积极打造标准化、绩效化、社会化、信息化、人性化行政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确保学校后勤服务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以中层干部队伍建设为核心,制度、出措施、强培训,全面提升中层干部队伍办学治校的综合素质,优化管理干部选拔培养机制,建立科学严谨的干部考核清退机制,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以改善管理队伍的梯次结构为重点完善人才储备,发现、培养和选任德才兼备、人岗相适的管理干部,突出抓好年轻管理干部和后备管理干部培养使用,合理增设部门副职,适当减少兼职现象增强服务意识,强化管理责任,注重人文关怀,改进工作作风,积极探索为学校、教师、学生服务的新途径、新方式,切实提升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推进依法治校

提升学校综合运用法律、标准、信息服务等现代治理手段的能力和水平,完善适应学校发展的现代化制度建设,健全各种办事程序、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全面构建适应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制度保障,健全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开展领导干部、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治校能力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与能力。

三、健全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

建立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新机制,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和自我监督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教育决策法定程序。关乎学校事业发展、关乎师生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举措、重要事项,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完善学校各类信息公开制度,加强信息公开,保证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教代会制度,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组织、家长委员会等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畅通师生利益表达、申诉和维护渠道,健全师生申诉制度,切实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加强教育智库建设,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强化教育政策储备研究。

四、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职工待遇

以校园整改提升为契机,改善办学条件,拓展办学空间。依法合规探索完善适应教职工岗位特点的内部激励机制,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确保教职工激励机制与学校事业发展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工作绩效提升同步。依法保障和落实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科研立项等方面的权利,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表彰奖励活动,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拿出务实举措,改善教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和年轻教师的婚姻状况。做好政策研究,充分沟通三十工会教师发展促进会建立全面系统的职工帮扶体系,解决教职工后顾之忧。

 

 

第十章 践行大安全观  创建平安校园

 

“大安全观”为行动指南,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明确并强化安全职责,健全并落实安全制度,绷紧安全弦,处处重安全、想安全,事事讲安全、保安全,人人懂安全、抓安全,将安全教育和管理融入到日常各个环节,面对失败教训举一反三,面对成功经验见贤思齐,确保师生人身、财产、用电、饮食、用水、心理、信息等所有方面的安全。

一、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以建设平安校园为核心,以治安防范为抓手,以消防工作为重点,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依法办事”原则,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综合防范体系,建立“精细化管理、多元化参与、科学化配置、规范化运行”的校园网格化安全管理格局。抓好“安全文化”建设,努力做到制度建设、硬件建设、宣传教育和责任落实“四到位”。做好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健全安全预警应急机制,及时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整合资源打造“平安校园管理服务中心”平台,实施“科技创安”工程,升级校园监控系统,确保无死角,反应,有实效。

二、重视饮食安全

健全学校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严把采购关、存放关、消毒关、加工关、出售关、个人卫生健康关、餐饮环境整洁关、膳食职工思想关、学生关、家长关,做到后一关监督前一关,关关落实,杜绝事故。落实校园食品安全责任,完善并落实有关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落实好陪餐制度。开展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科学营养用餐,促进营养健康。

三、树立大安全观

政治安全,自由不是没有边界,决不能触犯法律,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给予他们正确的政治引导,做到知信行合一。讲经济安全,老师要廉洁从教,学生要提高物保管意识讲人身安全,提高敬畏生命的意识,既要敬畏自己的生命,更要敬畏他人的生命。心理安全,关注师生心理健康,特别是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学生建档立卡、跟踪管理提前预判,保持同理心,学会冷处理,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讲网络安全,完善信息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制定《学校信息网络安全管理规范》,健全应急协作体系与协同处置机制。

 

第十一章 健全财经体系  规范资产管理

 

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健全财经管理体系,深化经费预算改革,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管理,发挥好三十五中教育发展基金会作用,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健全财务管理体系

建立并完善基建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制度科学、程序规范、管控高效、保障有力。校园基建工程规范资金来源、投资使用和资金完成三个阶段,做好项目顺利竣工决算;严格监督资金使用情况,严格履行会计审批手续,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严格控制建设成本范围;重点工作做好预算、融资、资金管控、竣工验收等工作。

巡察整改为契机,加强薪金查询、学生收费、财务内控等智慧财务系统建设,让财务分级管理安全性更强,财务数据传输存储稳定性更高,财务部门预算审批速度更快,固定资产购置和出入库管理更透明,财务报账审核和领导签批流程更简便,财务为教育教学服务范围更广。

健全适应学校管理要求的财务工作体系,实现管理规范化、专业化。构建涵盖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内部监督等内容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各类经济行为,防范经济活动风险,加强内部审计,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充分发挥学校纪委、监察室的监督合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评价制度,加大财务信息公开力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构建“覆盖全面、责权清晰、运转流畅、精干高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用好国有资产和各类资源,强化资源使用效益考核,优化资源配置方式,盘活各类资产存量,提高资产利用效率,规范资产处置行为,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对学校品牌和无形资产的保护,并进一步理顺部门间的财务管理关系。

三、建立第三十五中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健全制度,创新机制,规范运行,扎实开展业务,精准教育扶贫,把基金会全力办成全优质的社会组织。要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以“立德树人、追求卓越”为引领,支持以教育扶贫为宗旨的各项公益活动,资助三十五中学贫困师生,解决其实际困难,合法合规合情合理开展教育公益活动,让师生有更多获得感,努力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十二章  开发信息技术 建设智慧校园

 

构建“科学、方便、智能、领先”的信息化环境,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围绕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智慧型校园。

一、加强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

1.完善教学信息化环境。加强智慧学习的理论研究与顶层设计,推进技术开发与实践运用,建成高水平校园网基础设施公共平台,整合校内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建设校本资源库、资源库管理平台、德育素材管理平台、数字化图书馆实现基于过程的教学管理和服务。加大智慧教室和协作学习场所建设力度,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提升智慧教育基础环境,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推动课程教学方式变革。引入移动智能终端,探索基于网络的开放、交互、个性化的新型教学方式,深化智慧教室、在线学习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跨校区协同教学模式。推进基于网络环境的教科研管理工作,建设教科研协作、管理和分析平台,开发和引进学术资源库、课题项目库,并为优秀教师建立专门资源库和信息发布平台。

3.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充分认识提升信息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开展规模化测评,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育。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推动人工智能支持教师提升、教师教育、课堂教学的新路径,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继续开好各类创新科技课程,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二、实现管理全面信息化

1.开发先进的管理信息综合系统。以信息化手段改造和优化校务管理,建成“一体化”管理业务应用平台,开发和完善办公自动化,实现办公信息精准发布、校园综合信息交互。

2.推进校园办公系统整合共享。“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目标,建立“覆盖校园、统一标准、资源共享”的办公信息资源大数据,打破数据壁垒,整合优化涉及跨学科、跨年级、跨部门、跨层级的事项办理流程,完成校园办公系统整合工作,促进办公数据分级分类有效共享,优化业务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3.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将网络文明、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工作要点,全面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水平。完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通报机制,提高安全威胁信息的质量和针对性。研究制订学校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保护规划,组织网络安全应急演练和安全评估,切实提高信息基础设施保障水平。

三、实现校园装备现代化

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搭建智能、高效、安全的基础网络平台,全面改善学校网络接入和带宽条件,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建设具有课堂录播、互动教学、网络直播、远程交互培训等功能的全自动录播教室。建设大屏幕电视、触控一体计算机、电子班牌学校公共服务区域数字化展示系统、公共网络存储系统、备份系统和人工智能教室,为实现师生的移动办公和学习提供条件。

第十三章  强化宣传引领  展示三五形象

 

一、做好顶层设计

以展现多元发展、树立正面形象为目标,以追求高端、保持低调、精准定位、正面发声为原则,在充分研究新时代宣传工作特点、变化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制定学校宣传工作思路、目标、步骤、措施,做好顶层设计,提高站位、提升品位,确保宣传工作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宏观把握,从微观切入,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达到最佳宣传效果。

二、培养专业队伍

做好宣传工作,必须要有专业的团队,要提前做好规划,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讲、工作中练、学习中得等形式,加强宣传队伍建设,让宣传团队具备专业性和权威性,真正打造一支专业水平高、工作能力强、宣传业绩佳的宣传队伍。要分工明确,合理安排,各负其责,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发展。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评比方案,鼓励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到宣传工作中来,及时把发生在身边的感人事迹报送宣传处。

三、建立大宣传格局

深入挖掘、丰富三五精神内涵,全体师生都要了解、熟悉、传承、发扬三五精神,让三五精神内化为三十五中人共同的文化印记和价值取向。充分利用一切宣传载体,全方位、多角度、高层次、高密度、有力度、有深度地滚动、循环、猛烈宣传。建立全员参与宣传、人人都是宣传员的大宣传格局,发挥好网络文明志愿者的作用,通过三十五中人时时、处处、事事的推介,让外界了解更加真实的三十五中,让三十五中形象更加光辉。

四、发挥好融媒体中心作用

全面加强融媒体建设,充分考虑设备配备、平台定位、栏目设置,管理、使用好融媒体中心。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发挥好融媒体中心的科技性、功能性和实用性;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推进自身资源、内容、工具和渠道的大融合,最大限度避免人、财、物资源重复投入,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融媒体的功能,为三十五中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