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有家了”
2003年,在浙江省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三个坚决”:坚决冲破一切影响人才发展的陈旧观念,坚决冲破一切束缚人才发展的做法和框框,坚决冲破一切禁锢人才发展的体制障碍。
浙江科技工作者常说:习近平同志是我们的“后勤部长”。在习近平的要求下,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者的支持更多了,为他们解决了不少实际生活问题,在待遇上也给予适当倾斜。
四校合并后的浙江大学,师生分散在六个校区。多校区管理带来许多新问题,其中最紧迫的就是教职工的住房问题。
新建的紫金港校区作为大学基础部,只有教学设施和大一、大二学生宿舍,教师住房十分紧张,尤其是不少年轻教师面临“两同事合住一间房,要想结婚再找房”的窘境。同时,学生和老师分住两处,导致除教学时间之外,学校对学生教育、生活、思想等管理方面存在许多空白与隐患。在习近平的大力支持下,这一问题迅速得到了解决。
西溪校区是原来的杭州大学,许多老教师仍住在老旧的杭大新村公寓。学校原计划对老公寓原拆原建,大部分教师就搬出去临时租房住。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拆建工作不断拖延,寄住在出租房的老教师们苦不堪言。
习近平得知后,多次过问,大力支持浙江大学在西溪校区、华家池校区等地合理优化空间布局,兴建教工住宅。在全国许多高校新房还在忙于解决教师住筒子楼问题时,浙江大学的教师们率先住上了新房。
搬进新家那一年的学校年终联欢会上,一批教师在台下拉出横幅——“我们今天有家了”。
江南水乡不能缺水喝
“浙江”,两个字都带着水,全境八大水系贯通江河湖海。看似不缺水的浙江,实际情况与人们的感觉相反。
浙江客水少,水资源自成体系;河流短,径流量大,丰水期集中在短暂的梅汛期和台汛期,雨水来得快、下得猛、留不住;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个缺水省。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温州、台州等市,个个喊“渴”。
当时,浙江治理水环境下了大力气,但治水的步伐跟不上发展的速度。综观全省,一些地方只顾发展经济,忽视了污水治理,导致村镇河流“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浇水灌溉,80年代变黑发臭,90年代垃圾倾泻”,问题变得越发严峻了,“江南水乡缺水喝”。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成为横亘在浙江现代化征途上的一大障碍,这正是习近平心中牵挂的一件大事。
钱塘江是浙江的“母亲河”,但其流域的水污染一度十分严重。2004年初,春节前全省环保督查时,江水很脏,60%以上断面水质达不到水域功能要求,江面上到处是水葫芦,群众意见很大。
习近平听取督查汇报后,神色严肃地说道:“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
历经半年调研、规划、部署,2004年10月,“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在全省拉开序幕。“8”指全省八大水系;“11”既指全省11个设区市,也指当时省政府划定的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包括黄岩化工医药基地、平阳水头制革基地等。“811”行动,意在通过三年努力,实现“两个基本”“两个率先”,即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率先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
对“811”行动,习近平分外重视,工作抓得很紧。2005年,光专题会议就开了五六次,在浙江省委常委会会议、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循环经济工作会议等场合,他反复强调,“生态环境方面欠的债迟还不如早还”。
2005年9月,他溯江而上,先后考察了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衢江的水环境整治状况,走访了富阳、建德、衢江等地企业,包括污水处理厂。
他来到衢州衢江区沈家经济开发区。这里有49家化工企业,工业废水过去直排进入乌溪江,又通过衢江进入钱塘江上游,对钱塘江流域造成很大污染。
习近平特地到园区的污水处理厂察看。从中控室到生化池,面积不大的厂区,他前后看了约半个小时。每一道流程、每一处工艺,他都看得非常细致,并不时询问。沿钱塘江考察后,习近平在衢州召开座谈会,充分肯定了“811”行动,并提出更高要求。他说,要将环境污染整治,当成生态省建设的一项基础性、标志性工作,“钱塘江的污染防治工作必须走在全省前列”。
这一讲话,再次拉高了‘811’行动的站位。此前,一些地方产业规模大、环境污染重、整治难度高,还有干部不愿配合环保检查。习近平总书记的钱塘江之行后,环境污染整治真正形成了破竹之势。
到2007年,钱塘江流域水环境就出现转折性变化,70%的断面水质达标;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取火记
陕北虽然产煤产油,但是老百姓买不起,当地存在严重缺煤缺油的问题。习近平做为梁家河的大队书记,首先就要从这些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让老百姓有油点灯,有柴做饭。
1974年1月8日《人民日报》介绍了四川推广沼气的报道后,引起习近平的关注和兴趣,他产生了到四川学习办沼气、解决当地缺煤缺柴问题的想法。1974年12月,习近平一行7人怀着兴奋、期盼之情到成都学习如何办沼气。
习近平那时年龄很小,但是很稳重,做事情很认真,是个实实在在想问题、爱思考的人。在整个学习期间,习近平经常跟同行人员探讨,并提出要学习的关键是如何保证沼气池不漏水,要能承受一定立方水的压力,而且要一次试水成功。比如他看到当地老百姓自己做的炉具、灯具,就提出要带一些样品回去,还希望四川把师傅派过来帮着办沼气。
学习回来以后,延川县成立了沼气办公室,梁家河村、关庄村、城关村被设为沼气试点村。习近平动员社员开会,组织了一个办沼气的施工队,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85%—90%的沼气化。沼气可以点灯,可以做饭,解决了梁家河祖祖辈辈烧柴的大难题。当时习近平既是知青又是梁家河大队书记,办的沼气特点最明显,效果最好。后来陕西省在梁家河村开了一个沼气现场会,让沼气普及到了全省,给全省好多地方的农民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和便利。
感悟: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意识
毛泽东同志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我们党正是准确把握了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意识,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结合《江南水乡不能缺水喝》、《取火记》两个故事,让我对教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我们要把问题导向意识深入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科学认识、准确把握、正确解决师生急难愁盼的问题。当前,学校一直在践行,一方面,学校不断推进相关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如操场、绿化、教师停车、就餐环境等方面。另一方面,学校利用学校热线及校长信箱等途径关注师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接下来,学校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意识,认真聆听各方声音,主动解决问题,全心全意为师生群体服务。
学习《六个坚持故事摘编》学习感悟
在学习《六个坚持故事摘编》的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我们今天有家了》一文,通过反复的阅读,有以下两点感悟:
第一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每到一处任职,习近平总书记总是能够真切从人民的立场出发,解决困扰人民的问题,尤其是他不怕艰辛,亲自调研和走访,实地察看和学习,这种把人民群众放心中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作为一个党员,我应该时时刻刻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时刻以人民为中心,为身边的群众服务。
第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找到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在我的日常工作中,要增强问题意识,不回避问题,要敢于面对问题,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不怕艰辛,勇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优化问题意识 培养新型人才
教师如何坚持问题导向关乎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通过阅读《取火记》一文,我对教师如何坚持问题导向有了一些感悟。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问题导向的教学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或团队项目,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互相支持,共同解决问题。问题导向的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质疑,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他们辨别问题的能力和思考的深度。这样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