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第三十五中学党课宣讲
青春心向党 读书追梦想
2023年05月17日 杨钦英  临沂第三十五中学网站 审核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是这样勉励广大青年的,要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感受颇深,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想讲讲习近平读书绽放绚丽之花的故事。

1969年1月,当时还不满16岁的习近平辗转火车、卡车、最后徒步来到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开始了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从此,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留下了习近平工作、读书的身影。

梁家河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目之所及是光秃秃的黄土高坡,身之所触是被跳蚤咬起的一个个脓包。习近平所受的苦不仅是生活和身体上的,还有特殊背景下精神的磨难。

村里人对他的第一印象是,“这个瘦高的后生有两个很沉的箱子”。直到与习近平相熟了之后,他们才知道,两个箱子里,原来装的满满都是书。

乡亲们记得:“近平炕上都是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干了一天活后,晚上他还点着煤油灯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捧书的手全是血泡,那是打坝时,习近平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绳子,用尽全身力气往下砸黄土,重力把握绳子的手掌摩擦得全是血泡。

陕北山多地少,除了打坝还要修梯田,要打井,一担一担的黄土重重的压在肩膀上,天黑后不久,忙活了一整天的人们就早早地进入了梦乡。但在沉沉的夜色中,习近平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开始“书瘾”式的读书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但读书却明亮了他的心。

在黄土高原的山坡上,到处都留下了习近平读书的身影。锄地休息时,放羊间隙里,挑粪路途中,一切可用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对于年轻的习近平来说读书是奢侈的,因为经常无书可读,只能四处找书来读,听说一位从北京来的知青有《浮士德》,他徒步30里去借。

习近平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读书也带给他无限的力量。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他效仿主人公磨练意志,把褥子撤了,睡在光板炕上,一到雨雪天就出去摸爬滚打。读书,让他变得更坚强、更强大。

一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总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踏下心来看书、阅读,这是多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在干涸的黄土高原上,书籍似涓涓细流,浸润着习近平的心田,而他也用自己的方式,用知识改变更多的人。在村里,习近平办夜校,教人识字、写名字,在陕北人的眼里,习近平就是他们的一员。

七年,历经磨难,扎根事业,坚守信念;

七年,捧读书籍,扎根群众,爱民为民。

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读书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爱好”。他博览古今中外,从书中汲取治国理政经验智慧;他身体力行垂范,用书香涵养民族精神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们力所能及的引领孩子们热爱读书,建设“书香校园”。我们欣喜地看到,读书已在校园蔚然成风,一个个书香校园犹如一汪汪清泉,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我们惊喜地看到,书香临沂,犹如点亮的一座灯塔,照出了临沂的古城新韵。全民阅读的画卷已展开,氤氲书香正飘满中国,这是青春中国,这是梦想中国。(杨钦英)

关闭窗口